勃朗宁(大威力)1935型手枪致富彩票平台
结构特点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最初具有两款型号:一种是装有固定式瞄准具的“普通型”,另一种是具有可调节式切线式表尺的“照门可调型”,后者还配有开槽式握把用以将木制枪托装在握把凹槽里。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商业版本仍然可以使用可调节照门,但是枪托连接槽已经在二战期间被取消了,连带枪托式枪套并在同时停止生产。
1962年,其设计进行了修改,以外置式抽壳钩取代内置式抽壳钩,以提高其可靠性。现在生产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有更多瞄准具种类选择,例如使用者改为三点式夜间战斗瞄准具。
标准型大威力手枪使用的是单动操作式设计,并且装上了手动保险机构。与现代的双动操作半自动手枪不同的是,大威力手枪的扳机与击锤并没有联动关系,因此不能实现扣扳机待击。如果一把双动操作手枪的击锤拉下、子弹已经装填在膛室内和已经装填了弹匣,使用者只需简单地扣动扳机,手枪即可发射。
勃朗宁(大威力)1935型手枪美国
- 名称:西格-绍尔P239手枪
- 制造商:西格-绍尔公司
- 生产年限:1995年-2002年
- 口径:中口径
- 发射性能:半自动手枪
技术数据
- 口径:9毫米
- 全枪长:197毫米
- 全枪重:1千克
- 弹匣容弹量:16发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英语:Browning Hi-Power)是一把由美国著名枪械发明家约翰·勃朗宁作基础上的设计、迪厄多内·塞弗(Dieudonne Saive)和比利时赫尔斯塔尔的国营赫斯塔尔改进及完成以及FN生产的单动操作式半自动手枪,发射当时欧洲威力最强大9 × 19 毫米手枪子弹。勃朗宁是在1926年开始设计。
结构特点
1962年,其设计进行了修改,以外置式抽壳钩取代内置式抽壳钩,以提高其可靠性。现在生产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有更多瞄准具种类选择,例如使用者改为三点式夜间战斗瞄准具。
标准型大威力手枪使用的是单动操作式设计,并且装上了手动保险机构。与现代的双动操作半自动手枪不同的是,大威力手枪的扳机与击锤并没有联动关系,因此不能实现扣扳机待击。如果一把双动操作手枪的击锤拉下、子弹已经装填在膛室内和已经装填了弹匣,使用者只需简单地扣动扳机,手枪即可发射。
与此相反,一把单动操作式手枪在这种状态以下发射第一发以前,必须以拇指人手拉下,或是通过拉动套筒到后方并且释放它。如果在上膛以后,携行时必须关上保险。因此,在常见的M1911手枪和大威力手枪上使用这种携带模式时,通常都会将击锤待击并且关上保险。
结构特点
P239具有一个待击解除杆,该特点使得在双动/单动机构已将子弹入膛的情况下,也可完全安全地携带。这意味首发子弹只能是在扳机被实际扣下、且是一标准长度的双动的扣扳机动作时才能被发射。后续的子弹可在单动模式下被击发,即手枪可利用反冲自动回到待击状态。除此之外,P239还比P229苗条。
枪身铭文:型号标于握把两侧,“SIG SAUER P239”和“SIGARMS INC FXETFR-FH-USA INC”标于套筒左侧,序列号标于套筒右侧,口径标于枪管上,通过抛壳口可以看到。保险装置:手动保险位于握把后缘顶部。待击解脱杆位于握把左上方:按住它可释放击锤。自动击针保险始终锁定击针,除非将扳机扣到底。退弹过程:弹匣扣位于握把左边或右边、扳机后方。卸下弹匣,后拉套筒退出枪膛中的枪弹,松开套筒,扣动扳机。
主要用户
古巴
芬兰
法国
埃塞俄比亚
埃及
智利
技术数据
- 口径:9毫米
- 全枪长:197毫米
- 全枪重:1千克
- 弹匣容弹量:13发
该枪现仍为使用最广泛的制式手枪之一,它从1935年由FN推出后就一直在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利时一直为德军生产该枪,名为9毫米P640(b),枪身铭文也相应改变;二战期间生产的其他1935型手枪有铭文“J Inglis”。1945年后,该枪除由现在的FN赫斯塔尔公司生产外,还被许可在阿根廷、保加利亚、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以色列生产。该枪的使用者遍布50多个国家。鉴于其服役范围广泛,因此不同国家生产的该枪可能存在各种细微的差别。
主要用户
拉脱维亚
美国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合作开发美国
比利时
使用情况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在开始生产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勃朗宁大威力手枪被盟军和轴心国交战双方部队作为辅助武器所采用。
在1940年(二战)初期,纳粹德军在占领比利时以后,占领了国营赫斯塔尔(FN)并且强迫国营赫斯塔尔为其生产武器。纳粹德军随后使用缴获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并且分配命名编号为640(b) 手枪。
在如今的台湾陆军方面,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兵工署”的“汽基处”(后改隶联勤,并改为“汽基厂”,现又研议回归陆军司令部兵工署)之主官配枪,即为英格利斯当年针对中国国民党的进口合同生产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据近离查看后发现却没有“中华民国国有”刻印而仍为原厂英文刻印。这批枪于1995年被国造T-75式9 毫米自动手枪所取代。现为封存备役状态。
在二战结束后的时期,国营赫斯塔尔逐渐恢复并且继续生产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因为国营赫斯塔尔的优秀营销和成为精湛产品阵容(当中也包括了FN FAL自动步枪和FN MAG)的一部分,它被50 支军队(93 个国家)所采用并且作为的军用制式手枪,使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在战后更为流行。
在北约国家同一时间使用它的时候,英国军队于1954年正式采用该枪作为军用制式手枪,它同时成为遍及英联邦国家军队的制式手枪。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亦经常携带一把勃朗宁大威力手枪。一名利比亚国民解放军人员在前任利比亚实际最高领导者穆阿迈尔·卡扎菲死后在空中挥舞着他生前携带一把镀金并且镶嵌了用他自己的样貌设计的握把侧板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
虽然勃朗宁大威力手枪至今仍然是一个出色的设计,至1990年代初以来,有些更现代化、往往是双动操作,和使用更现代化方法生产的手枪设计已经它黯然失色。但直到今天,它仍然在世界各地的服役。截至2007年,Mk 1衍生型依然是加拿大军队的标准制式手枪,而SIG P225与SIG P226则只在专门单位发配。
西格-绍尔P239手枪(9毫米型)
- 名称:勃朗宁大威力手枪
- 制造商:阿根廷国营兵工厂,勃朗宁武器公司
- 生产年限:1935年
- 数量:1,000,000
- 口径:中口径
主要用户
阿根廷
澳大利亚
奥地利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比利时
伯利兹
玻利维亚
博茨瓦纳
巴西
文莱
保加利亚
布隆迪
柬埔寨
加拿大
乍得
智利
中国
哥伦比亚
古巴
塞浦路斯
刚果(金)
丹麦
厄瓜多尔
埃及
萨尔瓦多
爱沙尼亚
埃塞俄比亚
芬兰
法国
加纳
希腊
危地马拉
海地
洪都拉斯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爱尔兰
以色列
意大利
牙买加
日本
约旦
肯尼亚
科威特
黎巴嫩
利比里亚
利比亚
立陶宛
卢森堡
马拉维
马来西亚
墨西哥
蒙古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缅甸
德国
尼泊尔
荷兰
波兰
尼日利亚
朝鲜
挪威
阿曼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拉圭
秘鲁
菲律宾
葡萄牙
罗马尼亚
卢旺达
沙特
塞拉利昂
新加坡
韩国
越南
斯里兰卡
苏丹
苏里南
叙利亚
坦桑尼亚
多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突尼斯
土耳其
乌干达
阿联酋
英国
美国
乌拉圭
委内瑞拉
津巴布韦
使用情况
由于尺寸紧凑,适合隐蔽携枪,P239在美国很受欢迎。
型号演变
- P35
又称为M1935,原来的生产型,如前面提到的,内部具有内置式抽壳钩。从1962年开始,以外置式抽壳钩取代内置式抽壳钩以提高其耐用和可靠性,并作出以及其他的修改,包括两片式枪管和可提高耐用性的闭锁系统的修改。后期型的枪管和底把与早期型的是不可互换的。 - L9A1
为英国1962年以后的大威力手枪军用版本的命名,并在套筒左侧印有“L9A1自动手枪”(Pistol Automatic L9A1)的标记。它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取代在英国服役的英格利斯衍生型。 - Mark I型
Mark I型是在过去的50年发展的其中最知名的P35型号。P35在1954年首次进口到美国,在美国民用市场上的P35在套筒左侧印有“勃朗宁武器公司”(以满足美国销售的进口需求)。 - Mark I轻量型(Mark I Lightweight)
Mark I轻量型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衍生型号,其最大的特点是底把采用重量较轻的铝合金制造。轻型Mark I型只有国营赫斯塔尔的生产标记,而没有勃朗宁武器公司的标记。 - Mark II型
Mark II型是国营赫斯塔尔在1980年代初推出的一种Mark I型的改进型,一个升级版大威力手枪型号。主要的改进是两手均能灵巧操作的拇指手动保险杆,尼龙制握把侧板,三点式战斗瞄准具,和喉状枪管。 - Mark III型
Mark III型是国营赫斯塔尔在1988年推出的一种Mark II型的改进型,为目前大威力手枪的最终量产型。 - 银色镀铬型(英语:Silver Chrome)
银色镀铬型的特点是银色镀铬底把和套筒,帕茨米亚(英语:Pachmayr)橡胶握把。其弹匣为银色镀铬BHP型平淡表面处理和黑色橡胶帕茨米亚弹匣底座垫。 - 实用型(英语:Practical)
实用型具有磨砂烤蓝表面处理套筒和对比的银色镀铬底把。实用型具有固定或可调节瞄准具,并具有9 × 19 毫米或.40W口径。 - HP-SFS(Safe-Fast-Shooting,意为:安全快速射击)
大威力SFS手枪是当前Mark III型使用修改后的击发机构衍生型。弹匣与Mark III型和其他型号是可以通用的。 - BDA和BDAO(BDA,Browning Double
Action,意为:勃朗宁双动操作型;BDAO,Browning Double
Action Only,意为:勃朗宁纯双动操作型)
BDA和BDAO型号在1980年代首次生产。随着时代变迁,双动操作手枪日益流行,国营赫斯塔尔决定把大威力手枪改进为双动操作机构。BDA型号是双动操作型,而DAO型号为纯双动操作型,两个版本与通常的单动操作型P35不同。这些设计已经上市并命名为HP-DA(英语:Hi-Power Double Action),欧洲市场名称)和BDA(美国市场名称)。 - 勃朗宁BDM(BDM,Browning Double Mode,意为:勃朗宁双模式操作型)
勃朗宁BDM型号有时也会被错误地归类为大威力手枪枪族的一种特殊型号。而事实上,这其实是一个独特的手枪设计,只是外型上类似大威力手枪。
结构特点研制历程使用情况型号演变
结构特点研制历程使用情况型号演变
研制历程
该枪是由瑞士西格公司为个人防身用途而研制的一款半自动手枪。P239有3种口径:9毫米鲁格弹、.357 SIG和.40 S&W。
- 名称:勃朗宁(大威力)1935型手枪
- 制造商: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FN公司)
- 生产年限:1935年至今
- 口径:中口径
- 发射性能:半自动
- 参战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法越战争,朝鲜战争,古巴革命,越南战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1954年阿尔及利亚战争,1965年印巴战争,1980年伊朗大使馆包围战,1982年马岛战争,1991年塞拉利昂内战,2011年利比亚内战
型号演变
该枪属于西格系列的紧凑型号,同样属于西格紧凑型的还有:
- SIG P225手枪
- SIG P228手枪
- SIG P229手枪
- SIG P230手枪
- SIG P245手枪
- SIG P250手枪
SIG P239亦有一种衍生型
- SIG Anti-Snag™(SAS)
SAS装有木制握把片,不锈钢套筒。
研制历程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是参与法国军队要求一种新型大威力军用手枪,而设计的。法国军队方面的要求是,武器尺寸必须是紧凑的,供弹具容量至少装填10 发子弹,一个弹匣分离装置(配用可拆卸式弹匣),具有外置式击锤,具有装在表面的手动保险,火力强大而且分解和重新组装简单,能够杀死在50 米(54.68 码)以内可以看到的任何人。其最后的标准要求是发射的子弹口径为9 毫米或更大,弹头质量约8 克,而枪口初速为350 米/秒(1,148.29 英尺/秒)。它是实现这一切而且总重量全控制在1 千克(35.27 盎司,2.2 磅)。
国营赫斯塔尔(FN)委托约翰·勃朗宁设计符合这些种种规格的一个新型军用手枪。但由于勃朗宁以前已经把他设计成功的M1911美国军用半自动手枪的枪械专利卖给了柯尔特公司,因此当时勃朗宁被迫绕过M1911的专利,并且重新设计一把全新的手枪。
1922年,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研制出两种采用不同原理的原型枪,而这把手枪亦在1923年6月28日向美国方面申请专利,并且在1927年2月22日正式授出。其中一种采用简单的反冲作用原理设计,而另一种则是后膛闭锁及枪管短后坐原理设计。这两把原型枪都使用了新设计的双排左右交错排列式弹匣设计(由设计师迪厄多内·塞弗所设计),以增加弹匣容量超过10 发,而另一方面又不会过度增加手枪的握把尺寸或使弹匣的长度突出太长。
经过国营赫斯塔尔方面比较以后,认为采用后膛闭锁及枪管短后坐原理设计更为适合,于是在选择了后一种原型枪的设计以后再作出进一步研制和测试。改进型在原型枪的基础上缩短长度,并增加了外置式击锤、击针、手动保险和弹匣保险,简化其分解步骤,并且由16 发双排弹匣供弹。国营赫斯塔尔公司在1925年把该设计的原型枪提供给法国陆军凡尔赛评审委员会方面并且进行的多次试验,并且再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1928年,柯尔特公司原有的M1911手枪的相关专利均已期满,于是塞弗便把许多以前为柯尔特的专利特征与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加以整合了,由此推出了塞弗-勃朗宁M1928原型枪。
西格-绍尔P239手枪瑞士
勃朗宁(大威力)1935型手枪
技术数据
- 口径:9毫米
- 全枪长:172毫米
- 全枪重:0.58千克
- 弹匣容弹量:8发
西格-绍尔P239手枪主要针对美国市场,包括三个口径各不相同的成员,它们分别发射9×1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0.40英寸史密斯-韦森手枪弹和0.357英寸西格手枪弹。除口径不同外,它们基本上与P229手枪相同。